「经济发展」张晓晶:把握金融本质和规律 书写
国家兴衰,金融有责。金融乃“国之重器”,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强对金融工作的全面领导和统筹谋划,积极探索新时代金融发展规律,推动我国金融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逐步走出一条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习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对事关金融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做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开拓了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新境界,把我们党对金融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了新高度,构成习经济思想金融篇。
2025年3月出版发行的《习经济文选》第一卷收录了习关于金融工作的若干重要文稿,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入学习习经济思想金融篇提供了权威教材,科学回答了新时代“金融发展怎么看”、“金融工作怎么干”等重大问题,书写了新时代的金融答卷。
新时代呼唤新思想,新思想引领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新时代的金融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如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时代之问。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正是回答时代之问的一次开拓创新之旅。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既要遵循现代金融发展的客观规律,更要具有适合自身国情的鲜明特色。习以“八个坚持”系统概括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基本要义,绘制出“管总体、管方向、管根本”的路线图。
——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我国金融发展最大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表明我们党领导的金融事业,归根到底要造福人民,与一些国家金融为资本服务,为少数有钱人服务的本质截然不同。
——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决不能脱实向虚。我国经济是靠实体经济起家的,也要靠实体经济走向未来。我们学不了有的国家大搞虚拟经济那一套,而且搞虚拟经济本身就有很大隐患。
——坚持把防控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做好风险防控,增强金融体系韧性。
——坚持在市场化法治化轨道上推进金融创新发展,必须杜绝偏离实体经济需要、规避监管的伪创新、乱创新,以市场纪律和法治方式保障金融体系健康运行。
——坚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优化融资结构体系,打造适应实体经济发展的金融链,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
——坚持统筹金融开放和安全,既要把握好开放的节奏和力度,又要以更高水平风险防控保障更高水平金融开放。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就是要在金融工作中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方法论。
总之,“八个坚持”中的每一条,都是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金融高质量发展之“的”,既有世界观又有方法论,构成了一个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必须长期坚持。
纵观1500年以来的大国兴衰史,金融在各国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关键支撑作用。当今世界,金融是大国博弈的必争之地,金融对强国建设的作用更加凸显。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金融血脉若受制于人甚至被切断,不仅经济循环受阻,整个现代化进程都可能被迟滞。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以加快建设金融强国为目标,推动我国金融实现由大到强的历史性跨越。
什么是金融强国?习以“一个基础、六个强大”系统概括了金融强国的特质,擘画了中国特色金融强国建设的宏伟蓝图。即“金融强国应当基于强大的经济基础,具有领先世界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同时具备一系列关键核心金融要素,即:拥有强大的货币、强大的中央银行、强大的金融机构、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强大的金融监管、强大的金融人才队伍”。首先,强大的主权货币与中央银行是金融强国的核心标识。一个国家是不是金融强国,一般都是看它的主权货币是不是重要的国际储备货币。一国主权货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意味着本国的国家信用将会成为全球信用,储备货币国可以通过发行本国货币或本币债务收取全球铸币税、动员全球资源“为其所用”。更进一步,由于储备货币国控制了全球信用,其中央银行也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全球中央银行。二者相辅相成。历史上英镑和英格兰银行的“共荣”就是最好例证。其次,强大的金融机构与国际金融中心是金融强国的关键抓手。金融强国往往拥有多家系统重要性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以及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国际金融中心,凭借其全球性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商品市场吸引国际投资者,掌握国际金融市场定价权和世界经济资源配置权。历史上,英国凭借伦敦和伦巴底街,美国凭借纽约和华尔街,都是靠“一城一街”打造出的金融强权。最后,强大的金融监管和人才队伍是金融强国的根本保障。金融是一柄双刃剑。强大的金融将给一国带来巨大的收益,但治理跟不上,也会伤及自身。金融监管一方面推动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避免“脱实向虚”以及过度金融化;另一方面,则通过设置红线与防火墙,防范金融风险,减少金融潜在的破坏性,维护金融安全。因此,没有强大的金融监管,就难以实现真正的强大金融。此外,金融专业性强、复杂程度高、知识密集度高,还兼具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比如火箭科学家成为华尔街的金融工程师,以及当前人工智能、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这使得金融人才队伍对于金融强国建设具有决定性意义。
锚定建设金融强国的“六个强大”,我们必须加快构建以“六大体系”为主体的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扎实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这“六大体系”包括:科学稳健的金融调控体系,结构合理的金融市场体系,分工协作的金融机构体系,完备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多样化专业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以及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金融基础设施体系。从一国金融体系的构成来看,这六大支柱之间存在有机关联。金融市场体系、金融机构体系、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是“中枢”,构成了金融运行的主体部分;金融调控体系与金融监管体系是“治理”,是影响金融运行的上层建筑;而金融基础设施是根基,是金融运行与治理的基石。
指出:“马克思主义看重理论,正是也仅仅是因为它能够指导行动。”这表明,科学的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新时代,以金融强国建设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亟需加快构建具有主体性、自主性、原创性的金融学知识体系作为重要的思想武器。
为什么我们今天的金融学知识体系要自主?其基本逻辑在于,西方主流金融学集中体现了西方金融发展经验,而中国金融学必然基于中国经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领导下的金融工作助力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取得了世人惊叹的巨大成就。这不但坚定了我们的道路自信,也为我国金融学理论创新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广阔的空间。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中西金融发展道路的差异,恰恰是中国经验和中国特色的理论价值所在。从社会科学的范式革命来讲,只有那些新鲜的独特的经验,那些不能被原有范式解释的现象,才可能是理论进步的真正动力和源泉!
习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一论断表明,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金融学知识体系,必须立足“两个结合”,即推动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推动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一方面,推动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要利用好后者为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提供的丰厚土壤和广阔空间。概括地讲:第一,金融强国目标的确立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金融关系的认识。既要坚持对过度金融化的批判、警惕各类金融风险,也要更加注重发挥金融的积极作用,尤其是发挥金融在推动科技创新方面的天然优势。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强调金融助力共同富裕。在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金融完全可以将具备高度的普惠性作为自身发展的核心目标,通过增强金融服务的多样性、普惠性、可及性,缩小收入差距,助力共同富裕。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必须立足中国实际,准确刻画金融助力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第三,把握新时代资本特性和行为规律,开辟了马克思主义资本理论新境界。从国内视角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从国际视角看,全球化、金融化、数字化三大趋势相互耦合演进。这些新的变化都为马克思主义资本理论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现象,提出了新要求,需要理论界给予回应。
另一方面,推动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即“第二个结合”),不仅要深入总结中国历史上的经济金融治理实践,赓续中国传统经济金融思想,更要领悟吸收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和政治哲学精华,整体把握中国金融的“精气神”。第一,牢牢把握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防范风险的本质要求。要从最深沉处把握中国人几千年来形成的本末观、风险观、时间(时空)观等一系列与经济金融发展相关联的观念和价值判断,既要跳出“日用不觉”,也要追求“与时俱进”。第二,重视国家金融治理的能动作用。整体视之,中国古代政府在金融治理方面颇为“有为”,其治理目标一贯连续、治理手段丰富多元,并留下了众多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历代政府不仅通过平准均输等方式防止资本“作恶”,而且以“理财”为名、有意识地通过各种财政金融手段强化国家能力,以实现国家重大战略目标。第三,强调“以文化人”,通过文化影响力塑造金融发展。在正式制度以外,中国传统社会还善于利用非正式制度进行金融治理,注重通过较为“柔性”的文化价值观引导金融发展,在维护金融市场平稳有序运行的同时,有效降低了社会治理成本。由此可见,当前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正是强化金融治理的一手妙招。
面向新时代新征程,我国金融理论工作者要以习经济思想金融篇为基本遵循,始终坚持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破除对西方主流金融学教条的迷信,立足新时代中国金融发展的伟大实践,加快建构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东方神韵的金融学自主知识体系,充分展现中国金融发展的理论自信。
注:授权发布,本文已择优收录至“长安街读书会”理论学习平台(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北京日报、重庆日报、新华网、央视频、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视界、北京时间、澎湃政务、凤凰新闻客户端“长安街读书会”专栏同步),转载须统一注明“长安街读书会”理论学习平台出处和作者。
长安街读书会是在中央老的鼓励支持下发起成立,旨在继承总理遗志,践行全民阅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习、养才、报国。现有千余位成员主要来自长安街附近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中青年干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员、全国党代表、全国表委员等喜文好书之士以及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国家高端智库负责人,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主讲专家和中央各主要出版机构的资深出版人学者等。新时代坚持用读书讲政治,积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自2015年长安街读书会微信公众号发布至今,始终坚持“传承红色基因,用读书讲政治”的宗旨,关注粉丝涵盖了全国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特区。累计阅读量达到了近亿次,其中通过朋友圈转发量千余万次,参与互动人数近千万人,平台产品质量高,针对性强,受关注度较好。并在中央相关宣传网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相继入驻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北京日报、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新华网、央视频、视界、北京时间、澎湃政务等新闻客户端,以及经报送遴选评荐《求是》《中国纪检监察》《党建研究》《中国党政干部论坛》《党委中心组学习》《会主义学院学报》《当代世界》《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中国财政》《中国民政》《中国金融》《中国出版》《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中国编辑》《中国科技论坛》《中国高校社会科学》《外交评论》《社会保障评论》《中国发展观察》《中国乡村振兴》《农村工作通讯》《城乡建设》 《百年潮》《新型工业化》《审计观察》《环境保护》《国资报告》等百余本中央级核心期刊已正式入选长安街读书会干部学习核心来源期刊,此外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长安街读书会主编的《学思平治——名家谈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学思平治——名家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等理论读物,形成了系列的长安街读书会理论学习平台。长安街读书会理论学习平台累计固定读者百余万,影响全国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大中院校等受众数亿人次。
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现正面向中央和国家机关、中央企业、各省市县(区)等所在的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等单位部门联合开展相关党建阅读学习活动。近日,经相关部门批准,已正式同意全国人大常委会机关、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机关、中央组织部、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国家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证监会、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共青团中央等定点帮扶地的有关单位加入“长安街读书会”党建阅读合作机制,并联合承办“长安街读书会”系列读书学习活动。
猜你喜欢
- 04-08AICoin美股两天跌没了德国加韩
- 06-28AICoin美联储降息预期升温降息
- 05-16AICoin央行等四部门:加大对科
- 05-09AICoin事关普惠养老、债券市场
- 07-08AICoin纽约联储报告:美联储未
- 06-28AICoin【环球财经】伦敦股市2
- 03-10AICoin美联储宣布退出央行与监
- 05-22AICoin【财经分析】城市更新政
- 07-01AICoin美联储选角“宫斗戏”持